找到相关内容3787篇,用时17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养生智慧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后者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 如前述,不食荤腥是佛教教义上的一种要求,但在实践中,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体规定,如古印度僧人可以食“三净肉”。因为在古印度,佛教僧团实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吃什么。当有人供养肉食时,乞食者应当观察,此肉是不是为杀,或被怀疑为杀,有没有看到、听到杀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三净肉”。直到今天,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

    佚名

    |观点|素食|养生之道|慈悲|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6383088277.html
  • 慈宗朝暮课诵仪规

    结使成须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厌患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教如今也弟子之中大...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须待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叶於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0852486.html
  • 执为烦恼障

    依于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界及依眼等六触处假名安立以为” ,意谓补特伽罗(一是依六界等为缘假立,如是知补特伽罗,唯名言有,非自性有。若以“金刚经”六祖解义云: “人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是无明,或可言是因自智观察力下够,下能通达法无自性,故成执,而生烦恼;又人与法,或可视为,不同的地方,只是五蕴之总与别成五相的不同而已,并无离开,如龙树“大智度论。中云:二切法中...

    释寂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62964333.html
  • 禅子论天台(二)

    所知障;亦名;亦名相、人相。以结使未尽故,有清净之念,若清净之念亦无,亦即,无无,井非本来面目?非也,此谓之灭病。无知无觉,与木石无异,如高峰云:「更须悫其正念,慎无二心,展转磨光,展转淘汰,...意识心测度无意识而已,焉能又有意识又无意识?不空不假,空假融中,岂非混乱?第一义者,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均者相,因彼诸相,意识现,未除。实相者,非以意识,缘诸六尘,如金刚经:「须菩提,诸微尘,...

    秀峰玄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974050.html
  • 苦谛

    心行转相,[11]资产兴衰相,[12]器世成坏相。  (1)非有相:非有是无常义,相指性:非有相就是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于一切时,性,常非有故,是名非有无常相。  (2)坏灭相:由于诸行...上十二种无常相,可以分为三类:初七种通观内法(有情)和外法(无情)无常。八、九、十三种,唯观内法无常。十一、十二两种,唯观外法无常。在初七中又分为两类:初一相观无,因为性是本来没有的。次六相观...

    正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0842967.html
  • 相应部选读·第九单元:见相应

      第二则是我,This is mine就是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存在会造成我们的见,只是,只是,只是体,“体”英文是my self。   蔡奇林:   “体”就是翻真实不变的实体、实atta。   林朝成:   所以“”就是的、体,是属于所有的,是系著于什么东西上使我们有这样的作用?同样是由我们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或攀著作用,而有体的作用,就是归属于的...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4378978.html
  • 略论《阿含经》的无我思想

    相对和暂时的存在,而真则是绝对和真实的存在。而实体之神却是佛教要坚决反对和破斥的,因为对它的执着是一切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所谓无我就是针对这种神或实而言的,此即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相反,如果有,轮回就不能成立。试问:一个常住不变的实体怎么能造业受报呢?  于是,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念,便告比丘:“...

    廖乐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650619.html
  •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称为「空」和「法空」。换言之,空和法空,代表中观对一切存在的看法。  中观的空和法空,基本上是承袭自阿含的无我和无我。龙树在《中论》第18品就是从无我、无我展开、法二空的论述。(aatman),指的是外道的神,神意谓有情在不断的生死中有一个常住不灭的轮回主体。月称以为,一切烦恼过患都是根源于萨迦耶见(有身见),而萨迦耶见则是以「」为缘,因此修行者必须先破,才能除掉萨迦耶见...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471294.html
  • 未知生,焉知死

    世界上权利最大的是死!”  从此,的心灵就经常地被对死亡的带有几分无助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生真实意义的怀疑和思考震撼。多少次,痴痴地仰望着繁星点点的晴朗夜空,乞求在这个问题上...“强迫症”,总是在思考一些在别人眼里是如此愚蠢、无用和自寻烦恼的问题。为此还经常偷偷地按照医书中教的“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强制自己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强迫自己去接受大人们希望去接受的对这类问题的普遍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4741564.html
  • 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

    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见。”而发心修行,并把修行与修人间的慈悲心相结合,展示了其慈悲的佛教形象。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不仅表现为对每个活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而且...,知与行是统一的,所谓“知行合一”。所以,《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尔时,弥勒佛见诸大众作是念言。今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

    黄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2767843.html